返回   华枫论坛 > ◆生活板块◆ > 生活百事 > 社会文化



发表新主题 回复
 
只看楼主 主题工具
旧 Dec 28th, 2009, 03:09     #1
annarosa
Senior Member
级别:62 | 在线时长:4144小时 | 升级还需:77小时级别:62 | 在线时长:4144小时 | 升级还需:77小时级别:62 | 在线时长:4144小时 | 升级还需:77小时级别:62 | 在线时长:4144小时 | 升级还需:77小时级别:62 | 在线时长:4144小时 | 升级还需:77小时级别:62 | 在线时长:4144小时 | 升级还需:77小时
 
注册日期: Oct 2008
帖子: 13,290
积分:93
精华:31
annarosa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annarosa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annarosa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annarosa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annarosa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annarosa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annarosa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annarosa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annarosa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annarosa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annarosa has a reputation beyond repute
默认 【转帖】季羡林与萨缪尔森为何如此不同?

  几个月前,中国德高望重的学者季羡林先生去世,掀起了网际网路评论的狂潮。写评者不仅是季老的学生、专家和学者,还有许多的草根,人们这样关心一位学术大师无论如何是一件好事。

  前天,世界经济学的泰斗,美国着名的经济学家萨缪尔森辞世,中国的网际网路上就没有那么多的评论了,毕竟他是一位外国人,博友和编导都不是很熟悉他。

  其实他们的相同之处很多,他们都德高望重,他们都一辈子教书育人,他们都桃李满天下,他们都倍受学界推崇,都活到九十岁以上的高龄(萨老小四岁),当然,他们的研究领域也都属于社会科学的范畴。

  但他们的去世在表面上在中国的反响完全不同。这也是我要说的第一个不同。

  季老的道德文章我没有读过,萨老的文章我却读过一点,就是他的闻名世界的经济学教科书《经济学》。我儘管没有深入而专业的研究,但还是有一些别样的印象。

  第一个印象就是生产可能性曲线,萨老用大炮和黄油来做作比喻,说明在一定时期内,一个社会的生产能力总量是受到制约的,如果大炮生产的多了,那么黄油生产的一定会变少。这个经济学原理很重要,按照这个原理,也许,九百年前的宋朝,司马光与王安石的那场争论在基本理念上还是司马光正确。

  第二个印象就是供给与需求,书中说,你甚至可以使鹦鹉成为一个博学的经济学者,它所必须学的就是供给与需求这两个词。就像大学时,我的老师说的,懂得了材料力学就是半个工程师了。我于是为了博学的经济学者的头衔,狠下了一些功夫,虽然终于没有成功吧,但教益还是蛮多的。

  第三个印象就是税收的拉弗曲线,这个曲线太美妙了。这里不能详细的解释曲线的本身,但是由此,我却突然明白了《伦语》中孔子的一句话,叫做“均无贫”。孔子掌握或意识到的经济原理比我们想像的要深刻和科学得多,可惜他没有找到象拉弗曲线一样的表达方式。与拉弗曲线所揭示的经济原理相比,我们的学者对“均无贫”的解释就太小儿科了。

  当然,一二三之外,还有其它的印象,不过不能再说了。

  在西方,经济学研究被称为社会科学的王冠,是热门的学术,萨老就是在热门的学术中涌现出的大师,他有三大成就,一是将数学分析方法引入经济学,提高了经济学的科学性,二是他为肯尼迪政府制定过减税计划,三是他写作了着名的经济学教科书,翻译四十馀种文字,出现在全世界各个高等的学府。

  而在中国,经济学没有那么崇高的地位。比如季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梵文、吐火罗文、巴利文和佛学等方面,是典型的冷门研究。梵文等季老研究的文字都是已经失传的古文字。

  冷门有冷门的好处。懂的人少,自然不会轻易地被说三道四。但是对于经济学家,中国人的推崇却始终没有树立起来,因为或多或少与柴米油盐有关的事,谁都可以说上一二,线上咒骂经济学家很常见,通常都不顾及他们的学问。

  这冷门与热门的区别是他们的第二个不同。

  萨老和季老,还有第三个不同,那就是他们去世后中美两国的舆论对两人的评价不同。中国的舆论说,季老是最后一位国学大师,提倡大国学,而美国的舆论说,萨老是经济学的最后一位通才,是将数学分析带入经济学的一代大师。

  这两种评价有什么不同吗?乍一看没有,他们研究的领域不同,当然说法不同。但细緻一下,还是可以发现确有不同。

  第一小点不同:美国的舆论评价是有真凭实据的,萨老的确是通才,是将数学带入经济学的人。而季老的领域则不是国学,梵文与巴利文是国学吗?这么明白的事,居然还有人强词夺理的去辨白,也真是一件奇事。作为学术大师,说季老并不是国学的大师并不影响他的成就。我也不知是季老要沾国学的光,还是国学要沾季老的光,反正中国人一定要说他是国学大师才会善罢干休。

  第二小点不同:美国的舆论说是最后一个通才,而不是最后的大师,背后的隐义是说,美国还会有经济学的大师,为什么不呢?只是由于经济学枝繁叶茂,通才出现的可能性必定会变小。但中国的舆论则说,季老是最后一位国学大师,那么国学大师就到季氏为止,没有再出大师的希望了。

  自五四起,中国人就呼唤科学,但时至今日,科学的思维和理念仍然非常薄弱。以五四为例,她呼唤科学,却对传统文化,特别是儒家文化採取了非科学的态度,看看线上对孔子的评价,三十年前的陈词漤调仍然充斥其间,歪曲与谩骂成为许多跟贴和留言的主轴,这也并不奇怪,因为我们没有新的视野和科学的境界来理解我们的先哲。我们曾打倒中国的第一个国学大师,现在又送走了最后一个国学大师,这可不是就是再也没有国学大师了吗?

  但在萨缪尔森那里,他的学问就是美国的国学,而这个国学还会有大师继续出现。

  向远去的大师们致敬,并希望中国有自己的现代性的国学。
annarosa 当前离线  
回复时引用此帖
共 3 位会员
感谢 annarosa 发表的文章:
Emilyyu (Dec 28th, 2009), SOHOPC (Dec 28th, 2009), 正龙拍虎 (Jan 5th, 2010)
发表新主题 回复


发帖规则
不可以发表新主题
不可以发表回复
不可以上传附件
不可以编辑自己的帖子

启用 BB 代码
论坛启用 表情符号
论坛启用 [IMG] 代码
论坛禁用 HTML 代码



所有时间均为格林尼治时间 -4。现在的时间是 15:01

请尊重文章原创者,转帖请注明来源及原作者。
凡是本站用户自行发布的任何信息,皆不代表本站的立场,
华枫网站不确保各类信息的正确性和可靠性,也不承担由此而导致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以及任何法律责任。

Copyright © 1999-2024 Chinasmile